唐朝是个尚武的朝代,不管是唐朝的府兵制还是玄宗以后的募兵制,唐朝的士兵的单兵战斗力都不算弱。这除了尚武的原因之外,对士兵的严格训练也是原因之一。而唐刀刀身长而狭窄,只有训练有素的战士,才能很好发挥出他轻盈、刁钻的威力。就好比今天中国的宝剑,使用者没有一定的武功基础,根本就用不了。
而到了宋朝,朝廷养兵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福利,兵员的素质严重退化。而且,将领对士兵的训练也仅仅是流于形式,大部分的士兵成了将领和官员的免费劳工。用当时的一句话说,叫“上马人坠马,射箭箭坠地”,根本没有什么作战能力。这样的士兵,当然发挥不了唐刀的威力。而相反的是,宋朝开始出现的大刀、大斧、大锤,因为自身重量带来的惯性优势,即使没有什么技巧的士兵也可以很好驾驭。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,唐刀只能走进历史博物馆。
制造工艺的变化
唐朝,是炭基军事工业的巅峰期。所谓炭基军事工业,是笔者瞎纂的一个词,意思是基于以炭为燃料进行冶炼的冷兵器工业。由于炭所产生的火焰温度更高,所以可以实现更加精密、更加复杂的锻造工艺。制作唐刀中的百炼锻打、包钢、夹钢工艺,都需要烧炭所产生的高温才能完成。
但是,炭基军事工业的最大缺点就是制造成本高,需要烧炭等附属工业的配合。也就是说,要想锻造兵器,首先需要烧炭。这样,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人员使用上,成本都会升高。而且,即使有了炭,每一把唐刀都需要精心锻打,制作成本可想而知。
而到了宋朝,由于煤的开采,这种不用烧炼就能使用的低成本燃料被普遍使用。煤的优点是开采量大,数量多,但是缺点是火焰温度低,所以一些唐刀的工艺便无法使用了,这也就造成了唐刀最后的消亡。而用煤为燃料,给宋朝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兵器制作领域,从此以后,兵器的生产开始有了现在工业流水线的感觉,原先制造一把唐刀所用的成本,现在可以生产10把宋朝大刀。即使工艺相差较大,但巨大的数量优势也弥补了不足。所以在宋朝之后,唐刀慢慢地消失,到了后来连工艺也已经失传了。如今,即使在现代冶炼工业的加持下,也已经无法打造出一把原汁原味的唐刀,让人可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