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年前,还能看到高中生一边打工一边攒钱买“熊猫鞋”。今天再进斯凯奇门店,冷得像空仓库。导购声音都能在货架之间回荡,没人进,没人看,更没人买。有人说,是关税害了它,一双鞋多卖600块,消费者当然转身就走。但真有那么简单吗?细看账本,真相可没那么轻松。
是的,数据显示,斯凯奇这几年在华销售下滑明显。《华尔街日报》直接点出关键: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,美国品牌成本直线飙升。尤其是服饰和鞋类,进口税一加,售价立马翻番。那600块不是空穴来风,是实打实加上去的。而这,还只是开始。
问题是,斯凯奇靠的不是单价,而是走量。可一旦价格超过临界点,消费者反应可比想象中还要快。谁愿意花一双鞋的钱买“怀旧感”?这个年代,怀旧也要值那个价。
可真要把账全算在关税头上,多少有点太轻松了。看看国产品牌安踏、李宁怎么做的?联名爆款一个接一个,鞋底从碳板干到航天材料,还不忘年轻化、科技感两头抓。斯凯奇呢?十年如一日地啃“踩屎感”那块老骨头,设计风格死守“美式复古”,你说你卖的是运动鞋,可定位模糊得让人都搞不清这到底是要去健身还是去街拍。
更别提那阵子全国门店开得跟便利店似的,商圈里转个弯就能撞上第二家。一边租金高得吓人,一边坪效却撑不住。打工人钱包紧,品牌自己又不争气,这账怎么算都不是一桩合算买卖。最后把问题都甩给关税,是不是有点不讲理?
展开全文
还有个细节被很多人忽略。2021年,斯凯奇中国区门店超过2600家,是耐克在中国门店的两倍,但营收只占全球的16%。人多不等于钱多,点太散、人力成本上去、品牌调性却没跟上,直营体系反而拖了后腿。人都说“轻资产运营”,它偏偏搞反了。
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不是一天两天了,国货们卷得你眼花缭乱,今天AI鞋垫,明天联名国潮。消费者看的不是你讲了多久故事,是你今天能不能让他眼前一亮。而斯凯奇,讲了十年都在讲“舒适”,确实舒服,但也太没变化。
要说它没努力过,也不公道。2023年,斯凯奇试图转型做高端系列,推出一些轻奢款,可价格一高,消费者马上反应:你还是那个“踩屎感”的斯凯奇,怎么突然就想卖贵价鞋了?品牌形象没打稳,涨价就是找骂。
有业内分析师说,斯凯奇不是败在对手强,而是败在自己不进。的确,国货崛起固然让市场格局重塑,但能不能生存,最终还是看企业自身能不能变。安踏收购Fila做出高端突破,李宁回归国潮找到新爆点。你再看看斯凯奇,一手好牌打成了“怀旧老店”。
有意思的是,美国本土市场,斯凯奇还在涨,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,其北美营收同比上涨8%。对比中国市场一片沉寂,就能看出问题根本不在“世界变了”,而是它在中国没跟上节奏。
所以问题到底在哪?不是单一的关税,也不是对手太强,而是它躲在舒适区太久了,以为老客户不会变,以为一招吃天下。但市场早换了玩法,年轻消费者用行动告诉它:不想再当“情怀的提款机”。
一个陪伴过无数人青春的品牌,退市总让人有点唏嘘。可商业世界,感情值不了几个钱。走错路就要付代价。斯凯奇不是被打败的,是自己慢慢躺平,被市场悄悄抛下。
到头来,是“税压”把它推了一把,但真正压垮它的,是它自己那套老旧逻辑。在中国市场,没什么品牌是永远安全的。谁不进步,谁就出局。这事儿怪不得别人。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